【资料图】
六十多年前,原籍北京的冀中回民支队连长沙永增,来到革命老区饶阳县养伤,善良淳朴的田桂荣一家祖孙三代爱心接力,让非亲非故的抗战老兵,在异乡安享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。
1944年底,沙永增所在的回民支队转战到沧州青县,计划趁夜攻打敌军据点。战斗中,沙永增被一颗流弹打中右腿,经过手术,沙永增的腿保住了,却落下终身残疾。曾当过地下交通员、对部队有着特殊感情的尹景山,主动提出把沙永增接到自己家养伤。从此,两人变成了没有血缘的“亲兄弟”。沙永增来到尹景山家中养伤,一住就是一年多。抗战已经胜利,按规定沙永增可以回到老家房山,但回去也没了亲人,加上与尹景山难以割舍的兄弟情谊,沙永增选择了继续留在郭村。
1968年,尹景山的儿媳田桂荣进了门,她把沙永增当作长辈来敬重。随着尹景山夫妇先后去世,田桂荣主动接过了照顾老英雄的担子。公婆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她,在她心里,照顾好沙永增就是自己的责任。“老沙叔年轻时为了革命冲锋陷阵,到老了,不能让功臣无依无靠。”田桂荣说道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年过六旬的沙永增患上了脑血栓,行动更加不便。在他患病期间,田桂荣像亲闺女一样日夜守候在身边,换液把尿,还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,孩子们也懂事地帮沙爷爷擦脸洗脚。
在田桂荣家,老沙叔享受着全家最高“礼遇”。老人住的是当时最好的西厢房,每次做饭前田桂荣都要先问老人想吃啥。遇到老人上火吃饭困难,她就一勺一勺喂。他双脚肿胀,买的鞋穿不上,田桂荣就糊夹布剪鞋样纳鞋底,自己为老人做合脚的布鞋。老人腿脚长癣需要经常洗,田桂荣一天要给他洗两三次。沙永增常对人说,田桂荣比别人的亲闺女伺候地还细心周到。
2000年,田桂荣的丈夫突然患上了脑血栓,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。不久,沙永增的脑血栓也复发,照顾两个病人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田桂荣的肩上。 为了撑起这个家,儿子、媳妇每天拼命种地打零工挣钱,田桂荣还要帮着照看不满一岁的孙子。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婴儿,一边是两个瘫卧在床的病人,田桂荣一天到晚没有片刻轻闲,半个月就瘦了二十多斤。
沙永增看在眼里,抹着泪说道:“桂荣啊,都是我拖累了你,我看我还是走吧!”田桂荣流着泪安慰老人说:“老沙叔,既然把您接来了,我就要照顾到底,再苦再难,我也撑得住。”
寒来暑往,孩子们相继长大,儿媳妇何盼想也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沙永增老人和公公的任务。在田桂荣的感召下,孙子也不知不觉养成了一回家就去看太爷爷和爷爷的习惯,直到丈夫和沙永增老人相继去世。
如今的田桂荣一家儿孙满堂,她也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、衡水市农村十大孝德明星、第三届衡水道德模范等荣誉。人们都说这是她好人有好报,她却说:“是我们沾了老人的光,我们一大家子才能家和万事兴。”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