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诊疗指南来了
(资料图片)
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,其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脏动脉狭窄、心脏病发作、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,其他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家族性或遗传性心肌病、淀粉样变性、代谢性疾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暴露于心脏毒性药物如化疗或其他药物。
对有心衰风险或心衰前期风险的患者进行一级预防很重要,通过优化血压控制和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心衰是重点之一。
《ACC/AHA/HFSA:心力衰竭管理指南(2022)》明确了心衰的分期,强调疾病的发生和进展:
A期:有心衰风险 有心衰风险,但没有症状、结构性心脏病或牵张或损伤的心脏生物标志物(例如,患有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性CVD、糖尿病、代谢综合征和肥胖、暴露干心脏
毒性药物、基因突变引起的心肌病或心肌病家族史)。
B期:前心衰 没有心衰的症状或体征和以下1项的证据:
结构性心脏病
左心室或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
-射血分数降低,顺应性降低
心室肥大
腔室扩大
室壁运动异常
心脏瓣膜病
充盈压增加的证据
通过有创血流动力学测量
通过无创成像提示充盈压升高(例如,多普勒超声心动图)
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和
BNP 水平升高或
持续升高的心肌肌钙蛋白
在没有竞争性诊断导致诸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、CKD、肺栓塞或心肌心包炎等生物标志物升高的情况下
C期:有症状的心衰 结构性心脏病,当前或以前有心衰症状。
D期:晚期心衰 尽管已经尝试优化GDMT,但仍存在影响日常生活和反复住院的晚期心衰症状。
注:BNP:B型利钠肽;CKD:慢性肾病;CVD:心血管疾病;GDMT: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。